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正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25-03-14     点击量:

一、专业基本情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产业迅猛发展而设立的重点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融合数学、物理、计算机技术,培养具备坚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2016年在江西省本科高校同类专业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一,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面向信息时代前沿技术,涵盖嵌入式系统、信号处理、微波射频、复杂网络等多个方向,并在智能电子设备、物联网、通信系统、人工智能硬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依托创新实验区和校企合作平台,专业不断深化“理论-实验-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打造卓越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本专业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下特色方向:

嵌入式系统开发:重点研究低功耗微控制器(MCU)、FPGA、SoC、实时操作系统(RTOS)等技术,并结合 AI 算法,推动智能硬件的发展。

信号处理与智能感知:涵盖数字信号处理(DSP)、图像与语音信号分析、非接触式生理信号检测,为智能医疗和可穿戴设备提供技术支撑。

无线通信与射频技术:研究5G/6G通信、毫米波、微波电路设计、无线传感网络,推动未来通信技术应用。

电子信息安全与智能控制:结合模式识别、深度学习、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提升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和自动化水平。

图1 “人车家全生态”系统项目案例

三、实践教学与创新培养

本专业依托创新实验区项目驱动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建设有嵌入式开发实验室、智能电子系统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涵盖从基础电路实验到高端硬件设计及应用的完整实践体系。

科技竞赛与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国创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物理创新实验竞赛、AI大模型竞赛等,通过创新工坊、工作室模式提升动手能力。

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项目训练。

图2电科专业创新实验区实验开发平台

图3新增嵌入式人工智能实验箱及实践课程开设

图4电科专业学生实践作品(部分)

图5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企业实训

图6 创新实验区实验建设内容和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

图7电科专业创新实验区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四、主要课程体系

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信号与系统、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

专业选修课程:EDA技术、FPGA开发、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物联网技术、Python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硬件。

实践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嵌入式应用开发实训、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

五、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要求173学分

其中:学科基础课程39.5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4.5 学分;集中实践教学28 学分;通识教育课程4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4学分;校级公选课3学分;创新创业课程4学分;综合素质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

六、毕业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电子、通信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硬件、半导体行业等领域从事以下工作:

嵌入式系统工程师(MCU/FPGA开发)

通信与射频工程师(5G/6G 设备研发)

人工智能硬件工程师(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

电子产品设计师(EDA/PCB 设计)

信号处理工程师(医学信号、智能传感)

研究生深造(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华为、中兴、字节跳动、联发科、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企业和院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始终坚持“理论扎实、实践创新、紧跟产业”的培养理念,依托一流师资和实验平台,培养具备工程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适应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本专业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人才。

©2000-2019 江西理工大学版权所有    ICP备05006923号   

江西理工大学